5月15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将华为及70家关联公司列入其商务部的工业和安全局(BIS)所谓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得元器件和相关技术以及软件服务类产品。
根据2018年底华为公布的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显示,美国企业33家,中国大陆企业25家,日本企业11家,中国台湾企业10家,其他地区13家。美国的供应商主要是半导体和软件公司,数量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一。面对这突如其来且毫无缓冲的国家级“拉黑”和芯片封锁,意味着华为的核心供应链将断裂,华为迎来真正的至暗时刻。
上图:华为公布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
对此,华为海思掌门人何庭波女士在17日凌晨致信员工:“这是历史的选择,多年打造的备胎(芯片)一夜转正,不断开放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回应美方“禁令”时表示:美方不供货,对华为影响有限,因为“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至暗时刻来临,华为能否安然无恙呢?/
毫无疑问,就算准备再充裕,华为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但由于华为对于“断供”的极限情况,已经提前进行了多年的缜密布局,尤其在“孟晚舟事件”发生后,华为更是加快了供应链的布局调整,所以才有如此底气,以应对芯片封锁。
一方面,要切换供应商提供缓冲时间,从第一供应商切换到备用供应商到自有芯片,势必会带来性能下降和产能空白期。根据《日本经济新闻》5月17日的报道,据欧洲、亚洲等数家华为供货厂商的相关人士介绍,对不可替代的美国企业的半导体等,华为确保了6~12个月的库存。如果再加上其他合作分销伙伴伙伴的库存,备货周期极有可能大于1年。这无疑给了华为一定的调整余地。
另一方面,用国产芯片替代美国芯片,在理论上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对于一些美国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和份额的半导体产品如FPGA,DAC,ADC, DSP等,华为并非没有应对方案,这类芯片国内有厂商可以设计,虽然性能上会与美国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但也不至于沦落到两手空空,坐以待毙的境地。
/贸易战瞄准中国高科技产业,国产芯片或迎机遇/
美国政府打压华为并非孤立事件。从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晋华事件,结合此时不断摩擦升级的贸易战,显而易见,美国打压华为是其“贸易战组合拳”中的其中一步。先有以“莫须有”罪名扣押华为高管孟晚舟的荒唐之举,后再滥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做法,令全球震惊。
不管是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还是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实体清单,与其说是针对华为,不如说是针对中国,而华为则不幸成为了美国贸易谈判中的筹码,以阻碍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华为不是第一家,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被美国针对的高科技企业,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势头旺盛,华为海思这类本土半导体原厂需要面临国际形势将依然严峻。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迎来了发展机遇。“现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基本建立完整,未来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以应用为牵引,国产产品需要有输出的机会,需要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
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20584.1亿元(约合3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集成电路产品仍然是我国单一最大进口商品。而集成电路的出口金额仅为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6%。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达到2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7%;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量逆差达2004.7亿块,同比增长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