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3月底的巴黎,P30系列的推出已经让华为登上头条,热度始终高居不下,足以说明P30系列无论产品层面还是营销层面,都是国产领域的标杆,而国内发布会公布价格以后,最后一丝悬念也被揭晓。
我们也制作一起视频,用最短的时间帮你解答关于P30系列的几点疑问。
外观有啥变化?
和P20系列相比,正面的形象清爽许多,换用水滴屏和去掉前置指纹区域都有效的压缩有碍观瞻的元素,上下净空区的面积得到释放。
背板玻璃的取色新增赤茶菊、天空之境和珠光贝母,这两年华为在流行色方面的成果每每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手中这款天空之境,不如极光那样浓艳绮丽,它像是一盘盛有小清新的调色板,被不经意的打翻,“骚柔”文艺青年的必备之物。
后置相机的排列还是依照纵向摆放,和P20系列的区别在于三颗主镜头被统一的圈起,P30Pro在右侧将闪光灯、激光对焦模块和TOF镜头组成一个小的“惊叹号”。
P30系列中框的四周比P20系列的弧度大,尤其曲面屏的P30Pro,这种柔和温润的感觉还会进一步放大。另外,少有的顶部和底部都平整的设计,P30系列不用借助外来工具可以实现竖立。
屏幕表现如何?
刚才提到,P30系列换上水滴屏,结构光什么的自然没有。满足屏幕做薄做轻,还要做进更多功能,OLED的优势明显。P30是6.1英寸的直面,P30Pro是6.47英寸的双曲面,两者分辨率都是2340*1080,支持DCI-P3广色域。
P30Pro对屏占比把控相对出色,配合曲面屏的柔性过渡,两侧的黑边可以做到极细的宽度,底部的净空区也是主流的水平,相比之下,P30要差一些。测试下来,P30Pro的屏占比达到89.17%,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相比我们的数据库榜首的GalaxyS10+89.49%的屏占比来说还是稍微差点。
P30Pro分辨率这次从Mate20Pro的2K屏降级到了1080P+,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设置里支持手动调节分辨率,最高支持2340*1080,近距离20厘米内仔细观看屏幕还是可以看到明显的颗粒感。
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屏幕的像素排列,GalaxyS10+和iPhoneXS Max的像素排列都是遵循比较典型的PenTile,而P30Pro却相对独特,绿色次像素从一个变为两个,不过PPI应该是和同级别的PenTile排列的屏幕一致。
我们又使用微距镜头拍摄一组屏幕照片,三台机器的分辨率都调到默认分辨率,具体效果如下。
亮度方面,P30Pro手动调节最高383nit,峰值达到520nit,亮度方面还算是主流的水准。
屏幕之下有哪些新技术?
P30系列的高屏占比不止来自屏幕的材质和工艺,还有一系列传感器和元器件的处理。
屏下指纹不多说了,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P30Pro的屏幕发声也不是很新鲜的卖点,屏幕即是听筒,无需单独开孔,华为将这项技术命名为磁悬屏幕发声,通过磁悬震动单元驱动屏幕发声,打电话的时候需要将耳朵贴近屏幕的指定区域才可以听到声音,一定程度上解决早期存在的漏音现象。
实测P30Pro的磁悬屏幕发声和iPhoneXS Max这样传统的外置听筒相比,音量大小方面并没有减小。测试过程中,我们将屏幕中心部分贴合至耳朵,P30Pro的声音还要更大一些。但是在外放音乐时,P30Pro就没有立体声了。
相机提升有多大?
观察华P30系列发布会和宣传海报,相机都是绝对的主角,说的官方一点,这是为了让普通人也可以更方便地拍出优秀的照片,其实华为走的就是差异化路线,人无我有,堆料跑分大家都做的来,影像系统的进步却需要常年积累。
我们以P30Pro为例,从相机组合来看,后置四摄包含4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f/1.6光圈,等效27mm。2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f/2.2光圈,等效16mm。800万像素超级变焦镜头,f/3.4光圈,等效125mm。还有一颗ToF传感器,用于采集3D深度信息。
其中,超感光镜头和超级变焦镜头支持光学防抖,后者的等效焦距近似前者的5倍。而超感光镜头的“超感光”体现在1/1.7英寸传感器上引入RYYB排列,以黄色像素替换传统三原色中的绿色像素。
究其原因,滤色片的滤色性能越差,对光的利用率越高,但是绝对的颜色信息上损失一部分,猜色的准确率越低。最终在成像上的色彩容易不准,导致色偏,我们在样张中也发现相关的问题,稍后来看。
最后,P30的相机基本是P30Pro的全面缩减,主摄少了f/1.6光圈和光学防抖,长焦端和广角端也有不同程度的阉割,前置相机倒是相同,都是3200万像素,f/2.0光圈。
超长焦有多牛(Galaxy S10+、iPhone XS Max)
这个环节是P30Pro的重点,我们多花一些篇幅来说。
智能手机受限于一些原因,相机上的光学变焦并不适用,过去有过几款特殊的机型,市场反馈比较冷淡,但是却始终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才有了多个镜头的组合方案,加上几颗定焦头的画面裁切,补充焦段之间的焦距,是目前常见的做法,但是裁切势必会带来画质的衰减。而在内部空间稀缺的情况下,摆放不下竖置的镜头模组,横向成为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