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品牌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并开始频频将创新科技作为营销亮点,在手机市场收获了。但小米作为一家主打性价比的品牌,相对而言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在市场受到的冲击比华为O等更加明显,以至于业界普遍认为,创新正成为手机品牌新战场,缺乏创新的小米在2019年可能并不会太好过。
但实际上,在智能手机市场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背景下,小米也在逐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投入:小米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58亿元,相较上一年提高了83.3%;在4月30日,小米更是下发最新技术人事任命,任命了19位集团技术委员会委员。雷军还特别强调,“技术委员会要强化技术立业,打造一流的技术团队和文化,对做出突出技术钻研和创新的工程师给予百万元级别的特别奖励,以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
雷军:技术创新最核心的是人才
据,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下设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原标准与技术部,以及19名集团技术委员都向崔宝秋汇报;在今年更早之前的2月份,小米宣布成立技术委员会,并任命集团副总裁崔宝秋博士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军还表示,“技术创新最核心的是人才,小米今后既要加大力度招募博士学位的高尖端技术人才,又要加强从高校招募的年轻技术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在新的技术组织架构下,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要肩负五大职责:第一,在技术战略方面,把握技术方向,预研前沿技术;第二,在技术合作方面,建立与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的合作;第三,在技术人才方面,加强集团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人才的发现、招募、培训、激励等;第四,在技术组织方面,领导各个专项委员会以及各业务的技术团队;第五,在技术文化方面建设一流的技术文化和卓越的工程师文化,提升工程师成就感。
说起小米为何如此重视人才,我们马上就想到了曾贵为小米“导师”的魅族:此前,魅族Flyme OS研发团队人才大量流失(如原魅族副总裁马麟离职、Flyme视觉设计总监陈希离职),不仅让魅族实力大打折扣,也让O成为最大受益者,再加上魅族糟糕的产品研发和管理混乱等,导致魅族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伍。小米公司在2019年明确喊出“技术创新最核心的是人才”,相信其背后少不了研究竞争对手人才方面的功与过做参考。
“华为不懂研发”的言论引争议
我们还注意到,虽然雷军很早之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的生命线,我们将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大胆去想、放手去做、探索边界。”但相比于竞争对手(如华为),小米不仅在创新上的投入相对来说较少,某些言论也引发过重大争议。
在2018年4月25日的一段采访中,雷军称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软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国?其实,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小公司干的。他还说,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我觉得他们不懂研发,(高管)不(亲自)做研发。按照雷军的说法,干研发,没有钱是不行的,但也不是某些公司说的没有10%研发投入不行,那是胡扯。
虽然雷军本意是绝对投入数字并非研发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并想在言论中暗示小米公司研发能力很强,但那句“他们(华为)不懂研发”确实槽点略多,也因此成为网友讨论焦点。要知道,华为正是凭借不断地研发投入,才成为目前仅有的能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几家手机公司之一,再加上5G和拍照等技术创新,造就了如今华为手机的好口碑。
此外,不只是华为、微软及IBM,谷歌、Facebook和英特尔等巨头的研发投入也非常之高,哪怕是雷军所举例的苹果,研发投入也已超过5%,更别提具体到研发资金的话,苹果相比微软英特尔等并不逊色,难以成为小米所借鉴的标准。事实上,小米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因此雷军这一说辞,严格来说确实很难站住脚,难怪会引发网友吐槽。
小米创新不少,但仍需努力
当然了,从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也有过不少令消费者惊叹的创新:小米MIX所提出的“全面屏”设计,从现在来看可说是引领了全面屏风潮,但让人遗憾的是,此后小米却模仿了“刘海屏”及“水滴屏”等设计方案,让人徒留一声叹息。
小米在初入智能手机行业时,凭借性价比和MIUI系统等特性,引发了一波热潮,并带动了中国整个手机市场向着物美价廉发展,却没成想如今性价比竟然成为小米的“桎梏”——与华为O等品牌的竞争中,小米不仅销量上处于下风,也难以进一步向高端市场突破,只因用户习惯了小米的“性价比”标签,而非小米当时的创新商业模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很早就将其业务模式扩展到了IoT等领域,可以说是国内手机厂商中最早布局IoT的玩家,并且也取得了不错成效,但同样受限于创新乏力,当越来越多巨头涌入IoT和AIoT战场,其战略也可能遭遇重大挑战。于是我们看到,雷军从去年开始,就对小米进行了一系列架构调整,包括在公司成立组织部和参谋部,成立AIoT战略委员会和制定“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等,希望更好应对市场竞争,但我们同样知道,这些策略和改变,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做支撑,澎湃处理器的“失败”就可做前车之鉴。
澎湃处理器,小米和雷军的痛?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2017年初,当时小米发布了中高端处理器澎湃S1,以及搭载该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小米5C,成为小米三年投资和研发(总金额据传达78亿)的一个里程碑时刻。这是一款八核64位处理器,28nm制造工艺,主频2.2Hz,但实际表现并不算好,诸如十分巨大的发热量(受限于落后的制程工艺)、落后同级别处理器的基带表现(峰值下载和上行速度),以及发布时无法匹配最新4G网络,总的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