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美文欣赏 >

佛山口述史小组:记录街巷中的“小传统”

导读:

  【口述史·留住历史记忆】

  完成咏春人物的访谈,理清佛山咏春拳的

  【口述史·留住历史记忆】

  完成咏春人物的访谈,理清佛山咏春拳的发展脉络;深入村落和古祠堂,寻访民间传统工艺和老艺人,收集老城区原始材料;用影像和声音记录一艘龙船如何诞生;记录南海“棋王广”一家三代的故事;记录一座家祠如何重新修缮……近几年来,在佛山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志愿者组织开展口述史类的文化项目。

  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旧城

  用口述史的方式挽救那些满载历史的街道和建筑,关注那些与城市和家族有关的历史与情感——“佛山口述史小组”以口述史的方式来记录旧城的人与事,记录一代又一代常人的经历。  

  这个名为“佛山口述史小组”的团队,现更名为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让记者惊奇的是,这个团队竟然是由会计、银行职员、培训师、涂鸦师、人类学博士、物流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员组成,他们背景不专业、设备不尖端、人员不充足,却在7年的坚持和摸索中,记录着城市容颜和历史变迁的过程,用影像声音保存下即将消失的佛山记忆,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和梳理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

  每到周六周日,在广东佛山市旧城区街巷里,这群举着摄像机、照相机,拿着录音笔和小本子的人,便出现在街坊们的生活圈。他们中有个一看到老房子就挪不动脚的“大胡子”,名叫姚远,祖籍苏州虎丘。10多年前,姚远大学毕业后,来到禅城一家单位从事物流工作,一到周末,就会背着相机、DV去“采风”,这个外地人似乎比“土著”还热心佛山的变迁。姚远说:“我们尽量留下更多的活态影像和口述历史材料,将来我们的孩子也许能够从中知道故园是何种模样。”

  执着于收集故事

  6年前,姚远成为“佛山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中的一员,并渐渐成为活动组织者。“最初,我们不能算文化保育行动者,最多算志愿者。老师布置任务,我们就跑过去搜集一些初步资料,汇总之后再由老师来做选题判断。”姚远和团员们深入村落和古祠堂,寻访民间传统工艺和老艺人,拍摄顺德香云纱、叠滘十番、南海金箔等非遗项目,参与到广东省非遗展图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

  2008年年初,姚远团队开始关注佛山东华里社区,因为要开始拆迁,佛山文化局下辖的民间文化志愿者团队指导专家梁国澄找到志愿者们,希望他们来做调查,并写出一份佛山人自己的改造方案。也是从那时起,民间文化志愿者团队开始独立开展活动。于是,姚远和团友们经常周末来到东华里的老街,记录街坊们买菜、听戏、喝早茶的点滴生活。“我们清晨六七点就蹲在街角,看街坊们刷牙、遛狗、晒衣服……”这个记录的过程,志愿者们因为手拿摄像机且问的问题太多,常常会遭受白眼。

  姚远说,在这七八年的寻找和记录中,最难忘的是一位住在筷子路里街的老人家,“他是武术协会的前辈,90多岁了。那天我们和他聊啊聊啊,老人说他早年学过日语,临走的时候,他用日语唱了一首《何日君再来》。几个月后,老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老人名叫区荣钜,是佛山太极宗师。他的家人最近找到姚远,希望看一下当年姚远与老人对话的素材,原来他的家人都不知道老人还会这样唱歌。

  同时间和推土机赛跑

  当推土机和起重机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姚远和伙伴们开始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如果再不抓紧就真的来不及了”。每个节假日,他们的精力都花在了“扫街”上。拿着录音笔,扛着相机和摄影机,看到特色小摊档,会停下来和摊主聊天,看到写春联的老板,也会好奇地聊上老半天,“这些沿街的生动场景,或许再也看不到了。”

  2011年6月11日,一份名为《记住我们的小巷》的倡议书在佛山的网络空间发布。此时,在老城区北部的佛山名镇工地上,大量临街骑楼和老建筑被绿色的纱网和高大的脚手架围蔽起来。在倡议书里,他们写道:“我们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试图通过收集佛山本土民俗与民间文化,并以文字、音像等形式保存起来。能否请你,用些许时间,将你本人或你整个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能否请你,讲述关于这小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或者只是一段尘封的往事……”姚远回忆,那时团队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身边这些正在消失的街道生活。2011年年底,调查小组有了一个较明确的名字——“筷子路—升平路口述历史小组”,姚远、大山、小雨、黑洞、海暖、阿成、阿英、细细粒、阿杰、阿欣,还有几十个同伴,一起推着这个新生小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