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美文欣赏 >

中国女性文化论坛

导读:

安顿: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史”的创造者

——从其新作《原色》谈中国婚恋观

安顿: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史”的创造者

——从其新作《原色》谈中国婚恋观三十年嬗变

安顿介绍

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1995年起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至今,著有《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包括《绝对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相逢陌生人》、《绝无禁忌》、《悲欢情缘》。散文集《动词安顿》、《天堂雨》,小说《欲望碎片》、《焚心之恋》、《因为爱你才害你》均为畅销书。根据原著小说《生死劫》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2005年美国翠贝卡国际电影节、2005年印度喀拉拉邦国际电影节、第五届蒂伯龙国际电影节和第16届亚洲及拉美地区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奖,担任编剧的电影《我们》获得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2007年起进行“100个中国人的梦”系列采访,至今已出版《100个中国人的梦》之一、之二中英文版。2010年出版关注底层社会人群生存情感状况的“安顿写中国”系列作品之一《原色——当代中国人情感实录》。多部作品以英文、日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在海外发行。

中国女性文化论坛

论坛现场

精神在场:《原色》的生命意象

王红旗:2011年第一期“中国女性文化论坛”,我们特意邀请了北京青年报记者,当代著名记实文学作家安顿女士。今天,针对2010年她出版的新作《原色》进行访谈。您的《原色》,我是在一天之内拜读完的,当天下午耐不住的激动,就给您打了电话。因为,《原色》与您以前的“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绝对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绝无禁忌》等作品相比,里面蕴含着一种温暖的生命亮色,有一种生活的精神境界,而这种“亮色”与“境界”,是您和您的采访对象用爱共同创造的精神生命意象。在我看来,《原色》中这群怀揣梦想,在城市里奋斗的草根族,直面生存艰辛的坚韧站立,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对浮沉在物质生活里的人们,是一种灵魂的救赎之光。对您本人而言,从《绝对隐私》到《原色》,更是一种新的发现与超越,一种向人的内心深处,向人性的哲学深度的求索。这是否与您的理想主义的情愫有关?

安 顿:非常感谢王老师和中国网,有这样一个机会讲我的工作和这本书,非常荣幸。我一直以来是在跑动过程中工作的人,真正静下来想一件事情把它说清楚,机会很少。您提到《绝对隐私》这本书,这是个很“诡异”的事情,我听到一位评论家讲每个作者的作品免不了的命运就是被误读,到今天为止围绕着“绝对隐私”这几个字的采访也就是 “当代中国人情感生存状态的个案调查”进行了16年,其中有13年几乎是在被误读。1998年出版《绝对隐私》,那时我们对互联网基本一无所知,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少,人们对婚姻和感情上的事,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公开谈论,把它摆在谁都能看到的地方,成为透明的谈资,那本书又叫了那样的一个名字,这份工作天然和窥视相连,这就必然导致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完全被淹没在炒作当中。我没有办法去辩解,所以采取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做,以量的积累最终达到一个规模,我坚信当规模足够大就会产生质变。1995年我开始做口述实录这个专栏,一直到现在经历了被模仿、被复制,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人在做假,但我和我的栏目到现在为止一以贯之。十几年的坚持给我的回报就是终于有机会坐下来讲我在追求什么。

王红旗:《原色》里这群有着鲜活生命的草根族形象,是您用生命塑造生命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您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生活与心灵的深处,在同一生命线上体验着他们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洞察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这群边缘的草根族话语权实在少得可怜,他们默默地生活着,书写着自己的所谓历史。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城市的喧嚣所忽视甚至吞没。而如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使乡村逐渐边缘化,乡土精神的流失,即真诚朴实的大善与大爱的缺失,让都市人孤独、彷徨与迷惘。可是蓦然回首,那个充满善意与爱心的乡土世界就在您的《原色》里。这就是《原色》的震撼之处。请问,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草根人群为什么能引起您的关注?您是如何从他们心里掏出这些感人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