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将在这一天正式上映。走过了五年的坎坷上映之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慰安妇”三个字背后的真实故事,终于将通过大银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
电影海报。来源:百度
导演郭柯的镜头一直在追赶时间:几年前,他拍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
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到22。他把镜头对准了这22位慰安妇,片子取名《二十二》。
如今,这个数字减至9。他很清楚,这个数字最终会成为0。
22位老人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被外人期待为“历史的橱窗”。可真正看到这部“没有冲突”的片子,观众才恍悟,相比那段历史的“暗”、“苦”,她们穷尽余生在寻找“明”、“甜”。相比宏大的“历史”,有一种更宏大的主题:活着。全文<<<
时间在流逝,老人们一个接一个的去世,从20万人到两位数,到了现在已经是个位数了。
电影《二十二》剧照
2012年6月,导演郭柯偶然在微博里看到了一篇介绍“慰安妇”韦绍兰老人的文章《一个“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孩子》。几经辗转,他找到了这位老人,并将她和儿子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纪录短片。郭柯希望,用这位老人的故事来代表当时尚在世的32位“慰安妇”的现状,因此给短片取名《三十二》。在豆瓣上,网友给这部短片打出了9.2的高分,有观众表示,“希望历史的阵痛不会随着32这个数字的缩减而深埋土里”。
海南的王志凤、符美菊(已逝)、李美金三位慰安妇老人在一起。
《二十二》预告片
影片介绍:
在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的八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因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纪录电影《二十二》剧组是由一支特别的队伍组成,除了国内外的专业电影人士,还包括各方学者及爱心团体的加入。剧组以拍摄为目标,关爱为目的,2014年间,剧组人员陆续在中国五个省、二十九个不同的地区纪录全国各地的“慰安妇”幸存者,并在拍摄期间,尽力照顾老人生活,严格遵守老人作息时间,不为赶工而打扰老人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剧组成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为老人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通过与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不仅突破了历史资料和证据收集的局限性,更从客观、人性的角度,纪录这群幸存老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展现她们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自然的融入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影片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只是以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老人最随意、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无加修饰的情感流露。《二十二》力求在影像、效果、内涵等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这群老人的生活?这部纪录电影将带你走入这些老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聆听老人娓娓道来她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海南最后一个诉讼日本政府“慰安妇”受害者去世终年90岁
图为生前受尽苦难的黄有良阿婆。陈厚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