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推广经典阅读不该“隔靴搔痒”

导读: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该怎样读经典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该怎样读经典成为热议话题。

  打通“链接”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经典是化铸国家、民族灵魂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美好生活的重要桥梁。

  所谓经典特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都有经典。但化铸国家之魂的,必定是文学、国学和理论经典。为此,首要一步就是要让这些经典走出深闺,走进寻常百姓家。

  对于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来说,读经典是一项“苦差”,更难谈常读常新、真读真用。因此,研究经典的阅读规律,探索阅读推广方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大课题。其中,如何摆脱“小和尚念经”的窘境,增强个性化、可视化和互动性,做到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显得格外迫切。

  经典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不仅包括原著,而且包括后人不断注释、注解和解读的次生文献。它们凝结了作者、研究者、宣传者和实践者的智慧与思想,是通过实践检验、修正与再检验、再修正的结晶。

  读经典时,若不作深入、细致、理性的思考,就会食而不知其味,就难以知其然,更难谈所以然。读经典特别是读理论经典时,需要悟原理、学新知,做到学思践悟。

  但坦率地讲,真正把经典融进现实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要么躲进书斋、“阳春白雪”,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急功近利、囫囵吞枣,出现丢失自我、贻误实践的情况。在经典阅读上,“不爱”“不会”和“有困难”的更是大有人在。

  当前,网络阅读、电子阅读作为纸本阅读的有益补充,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它在一定意义上预示了阅读方式的未来。我们不能一味批评“手指侠”和“键盘侠”,不能一味贬低“快餐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而要有意识地打通“链接”通道,让年轻人通过“触碰”,继而喜欢上经典阅读。

  “链接”出自计算机用语,代表快捷、方便和有效率。当下,许多经典文献都做成了分类清楚、纲举目张的“链接”。这种按图索骥、多途径检索和统一检索的方式,既适应人们“边走边看”的阅读习惯,又能极大满足学习者、研究者的需要,是很好的发展趋向。

  还原鲜活智慧

  在如何读经典这一问题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毛泽东同志以学功课(做笔记、做批注、写感想)、作“工具”、结合读史、结合实践的四种方法研读经典,强调和践行着常读、精读、细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研读经典的方法,强调要“专心致志”“原原本本”和“反反复复”地读经典,要“追根溯源”,要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经典的思想价值。

  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经典阅读:

  一要强调多学科研究、多主体参与。

  以往,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主要由图书馆主导,而少有其他领域的主动参与,结果是“场内热闹场外冷”,总有“隔靴搔痒”之嫌。近年来,出版界、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合作探索,对经典阅读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例如,从2003年开始,许多经典普及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把马克思等伟大人物“拉下神坛”,从生动的故事中还原出真实的人、鲜活的智慧。又如,各大媒体的“报网端微屏”齐发上阵,各种新型表现形式频频出现;“学习强国”APP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经典阅读的大众化。

  二要完善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

  当前,阅读推广存在方法单一和活动同质化现象,策划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操作上呈现较浓的商业气息,有的甚至由图书商、数据商主导,从而与既定的社会价值目标拉开了距离。

  如果说以前的阅读推广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就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零敲碎打”可应对局部的、具体的、短期性问题,却无法解决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问题。从微观上说,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从初涉、喜欢、深究到真学、真懂、真信是一个渐进过程;从宏观来看,“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让阅读蔚然成风”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综合施策。

  为此,建议采取经典主题出版、图书销售排行、编制推荐书目以及开展真人阅读、理论讲授、现场教学、环境渲染和实境模拟等系统策略,持续构建立体、全面、系统的阅读推广架构,让经典更加深入人心。

  有人说,读书是个人的事,劝读“徒劳无功”,推广更是“多此一举”。其实,读什么、怎么读以及如何让更多的人来读经典,进而做一些知行合一的努力,是带动文风、民风转变的大事业、大实事,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推广经典阅读不该“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