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
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好友转发的邓丽君歌曲,惊讶于邓丽君的粉丝之多。
邓丽君的歌我也是非常喜欢的。她唱的大多是爱情歌,作为流行歌曲,她独创了气声唱法(不知是否有气声唱法这一说),给流行歌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她的歌,轻柔柔的象缠绵不断的细丝;娇媚媚的象喁喁细诉的情话,能够平抚燥动的情绪,能够润湿干涸的心田。不过,我认为,她的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吐词清晰。你不必看歌词,就能听清楚她唱的内容。
现在的大部分流行歌手,他表演时咧开大嘴在台上又蹦又跳地唱,但如果不对照歌词,你根本就听不清他唱的是什么。听网上的MP3也是这种情况。也许,这些歌手以为,现在的学术文章叫人看得不知所云是谓“高深理论”,那么,歌唱得叫人听不清歌词是谓“阳春白雪”?
也不能只怪大嘴巴的含糊,曲调的拗口和歌词的不相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谱曲的人要写出好曲来或者作词的人要写出好词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词句这样唱说不定发声困难,那么就要改成那样的曲调或者那样的词语,唱的人轻松了,听的人也轻松了。
邓丽君这一辈的当红歌星,都是有专人写词作曲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创作团队。这些词曲作者,音乐功底雄厚,文学修养也雄厚,写出来的词曲不但针对她们的唱法特点,也考虑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者结合,当然字正腔圆了。
记得几年前偶尔听到央视播放的一部反映海军生活的电视剧的片头曲,那首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听原唱那真是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加上又是少见的四三拍子,在当时风靡一时,我们一帮知青经常唱。可是电视剧中却是一位流行歌手在演唱,给我的感觉,就象一个无所事事的二流子,在冬日的街道上,一边闲逛着晒太阳一边大声哼哼来发泄情绪。
我在九十年代中买了一套四盒由新大陆娱乐有限公司制作的《红太阳-毛泽东颂歌精选》VCD光盘,上面的歌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天上太阳红彤彤”等等,这些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光盘安放到机器上。然而……悲惨啊,太悲惨世界了,我没有听到熟悉的张越男、孙家馨、胡松华、李双江等人的声音,却听到一群洋洋得意的流行歌手在哼哼着这些原本极其优美的歌曲,正如我听那部电视剧片头曲的感觉一样……不忍卒闻啊不忍卒闻!我当时几乎恶心得想要呕吐,懊悔得想要撞墙,那光盘弄得我象是猴子拈块姜——吃又怕辣,丢又舍不得,只好当作鸡肋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各具美感。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嘹亮、清纯透明,极其优美极其抒情,所以那些歌才能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
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流行歌曲,也有许多的经典之作。象黄土高坡、涛声依旧、九妹、酒醉的蝴蝶等等,唱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不过,这样的声线、这样的唱法,来唱原本是民族唱法的歌曲,就要考虑考虑了。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一、通俗唱法唱那些歌是否还有原唱那种美感;二、吐词是否清晰;三、能否唱出那种精、气、神。
诗有诗魂,画有画魂,歌有歌魂。这里讲的歌魂,就是指歌的精、气、神,是一首歌的精髓。要真正唱好一首歌,不但要有好的歌喉和娴熟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要唱出这首歌的歌魂。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再优秀的歌手也不能唱好所有类型的歌。很难想像如果让邓丽君去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并不是说流行歌手就一定不能唱民族唱法的歌,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唱符合自己的嗓音特点的歌,还要理解并且唱出歌魂。所以,很多歌曲,原唱听起来很陶醉很给力,翻唱听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其实世间的事情大柢如此:你要干好它,除了具备必要的技能外,还要理解并掌握它的精髓。
谈歌
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