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对饮食越来越“挑剔”,不喜欢在街边小摊吃饭,人来车往的,灰尘大;习惯性地观察一下餐馆的卫生条件,苍蝇乱舞的地方,不去;讲求特色,不一定高大上,但要精致;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不喜欢油腻,喜欢清淡。
以前也喜欢大鱼大肉,俗话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真豪杰。年轻时干活多,跑路多,多吃肉有劲。前段时间回乡,叔叔招呼大家吃饭,让我点菜,我没客气,点了10道菜,有荤有素,有凉有热,估计差不多。还有一道菜未上时,叔叔说不够,再点几个,就再点了几个,结果剩下不少。在北方吃饭,饭菜往往要摆满一桌子,不如此不足以体现热情与好客,但每次都吃不完,要剩下一些。在南方,人们务实,吃饱吃好,尽量不剩。按照非“官方”标准,吃饭的人数减去1,即为菜数,刚好。
素食越来越受人喜欢。有一位友人,休息时常去寺庙“客串”,在修身养性之余,享受地道的素食,让人羡慕。我理解的素食,就是不放肉,油少,或者不放油。清清淡淡,豆苗青青,小葱蘸酱,好吃。
素,本色,白色,朴素之意。《诗经·魏风·伐檀》中有这个素字,也与食有关。原诗读者都很熟悉,不再罗列,其中有三句话:“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这里的素,就是白的意思,但不是白饭,不是吃白饭,是白吃饭。
《伐檀》是一支伐木工人的战歌。河水清涟,古木葱郁,工人们饥寒交迫,伐木造车,贵族老爷们贪婪盘剥,不劳而获。三句的字面意思是: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其实是反语,他们正是不干活而得利,是白吃饭的代表。
出自《诗经》的“素餐”一词,被后人用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而把“尸位”和“素餐”联合起来用,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民间俗语很难听,但很生动——占着茅坑不拉屎。
吃素食,应大力提倡,所谓营养学家说什么素食中蛋白质缺乏等等,不一定错误,但不一定完全正确,我怎么看出家人的身体一个比一个结实,倒是我等凡夫俗子,这个癌那个病,一辈子辛辛苦苦挣钱,临了全交给医院。但是吃白饭不行,吃饭不给钱,抹抹嘴巴走人,小心挨揍。白吃饭也不行,不干活白吃饭是一种腐败。
女儿长到18岁,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从此你就有了责任,要学会为家庭分担责任,意思是不能白吃饭,没说那么透彻。
天底下最踏实的事情是自己挣钱,吃自己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