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技术分享 >

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从燃煤到燃气的飞跃

导读:

7月19日,走进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内,现代化监控平台中心、白色的地砖、白色的墙壁、白色的燃气锅炉控

7月19日,走进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内,现代化监控平台中心、白色的地砖、白色的墙壁、白色的燃气锅炉控制柜、工作人员身着整洁的天蓝色工作服……这一切都颠覆了大家心中对于传统锅炉房的固有印象。

从分散烧小锅炉到集中供热;从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到6800万平方米;从人工扳阀门到自动化控制;从“黑领”到“白领”……市热力总公司成立34年来,见证了乌鲁木齐从燃煤供暖到天然气供暖再到气电互补、电采暖供暖的转变。而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也在逐步改善。从人工扳阀门到大数据管理

市热力总公司生产经营处处长何建新已跟供热打了34年交道。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冬天普遍都是靠壁炉、铁皮炉、生铁炉等老式的炉子取暖,也有部分单位自己烧小锅炉给办公室和职工住宅供暖。

在62岁的居民张新民记忆中,那时候每次生炉子都烟熏火燎的,为保障安全,每晚都得小心翼翼地让窗户留个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大力扶持北方城市集中供暖。1982年,北方城市供热座谈会在沈阳举行。1984年,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成立,是新疆第一家集中供热单位。

何建新介绍,由于小锅炉浪费严重、没有环保措施,烟尘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较大,市政府希望通过集中供暖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的浪费。

1984年,幸福路供热站破土动工,设计供暖面积为100万平方米。1985年10月,幸福路供热站正式供暖,开辟了新疆集中供热的先河。

当时市热力总公司的干部职工大部分是从各个单位抽调的,还有一部分是技校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集中供热设备,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设计经验不够,当时锅炉的冲渣系统老出故障。本来应该是机械化操作,可出故障后,大家只能用手推车一车一车地往外输送,公司30多人轮班推车。

何建新说,当时供热站补水、调压时,都是需要人一个一个去扳阀门,现在燃气供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锅炉房没有了“上煤”“除渣”等环节,没有储煤场、没有输煤带,直接在电脑上输入各项数据就行。“工人们都开玩笑说我们以前是‘黑领’,现在都成‘白领’了。”

目前,市热力总公司将原先的“粗犷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互联网+”不断提升供热质量、均衡供暖、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监控平台监测到居民家的温度,从而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从燃煤到燃气质的转变

随着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显现。乌鲁木齐过去可以说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城市,冬季随处可见冒黑烟的烟囱。揭掉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成为所有人共同的期望。

市热力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何宏声说,那时候我们压力特别大,因为都烧煤,冬季煤烟也不好扩散。

自1998年起,乌鲁木齐开始实施“蓝天工程”。苇湖梁热电联产热网工程在同一年立项,供暖面积达350万平方米,首次在供暖方式上实现了突破。随着“蓝天工程”的实施,乌鲁木齐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010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调整供热能源结构。2012年、2013年,乌鲁木齐主城区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考题越来越难。然而,今天解决难题,明天才更美好。“树上山、水进城、煤变气、地变绿、天变蓝、城变美”,一幅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正在这座城市徐徐展开。乌鲁木齐加快“电化”“气化”城市进程。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燃煤锅炉拆改工作。

集中供热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何宏声说,这几年市热力总公司陆续实施了烟气余热回收项目、供热计量系统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一系列节能工程建设,为从保障型供热逐步转变到舒适型供热奠定了基础。

2017年~2018年采暖期,全市总供热面积达到1.87亿平方米,中心城区全部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市热力总公司覆盖了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米东区、经开区(头屯河区)、高新区(新市区)、乌鲁木齐县,实现供热面积6800余万平方米,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总量的1/3。

如今,每当听到有居民说供热人很辛苦时,何宏声特别欣慰。“对我们来说治理大气污染没有终点,一切还都是开始。”(王媛媛)

(责编:刘伟鹏、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