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解"燃煤"之急 摘"黑帽"之困
2016-01-18 13:53:32 华夏经纬网
新华网天津1月18日电(李劲)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生态环境划定了红线。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打造环保,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雾霾天,我不让孩子出门”
“口罩是出门必需品,蔬菜是餐桌必备品”,在保定生活的张爱显然对迟迟不肯散去的雾霾有所准备。比起自己,她更不想让自己不到三岁的女儿受到健康上的丝毫影响,“雾霾天,我不让孩子出门”,张爱说。
张爱是生活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旅行社工作的她经常往返于北京总部和保定老家,与此同时,她几乎每年都要来到天津看望自己的弟弟。张爱介绍说:“我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三角形,在京津冀区域内奔波。”近年来,每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出台后,张爱都会格外关注,不论交通、教育还是医疗等,但最关心的还是环保的话题,张爱说:“关心环保更多一些是因为孩子。”
张爱告诉记者:“我觉得京津冀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隔阂了,连手机都取消漫游费了,希望三个省市能联合起来,早点把环保问题解决好。”
京津冀协同解决“燃煤”之急
“说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一点也不过分。”在谈到大气污染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影响时,张爱显得有些无可奈何。的确,环保部2015年7月发布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就占据7席,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年用量高达13亿吨。北方多数地区难见蓝天,空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心头之患。
京津冀地区日益恶化的环保问题,仅靠各行政区域独立治理显然已经无法解决。与雾霾作战,打好环境保卫战已经不是一个市、一个省的问题,而是需要京津冀三地的协同作战,来协同解决“燃煤”之急。早在2013年9月,三部委就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今年1月7日,环保部通报了2015年的大气治理成效:京津冀PM2.5浓度降一成。环保部对此表示,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三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使得2015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市PM2.5浓度比2014年同期上升高达75.9%,造成PM2.5全年改善比例损失15.5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除了煤炭控制,京津冀三地还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发力。数据显示,北京市关停四大燃煤电厂,调整退出高污染企业1200家;天津市行政辖区内钢铁、水泥、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分别控制在2000万吨、500万吨、1400万千瓦以内;河北省淘汰钢铁6000万吨、淘汰全部10万千瓦以下非热电联产燃煤机组。
《规划》志在摘掉污染“黑帽”
2016年新年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就意味着京津冀为生态环境划定了红线。按照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减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规划》中的一个规定尤为引人注目,即首次规定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红线,给出了具体的浓度限值,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将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
由此可见,《规划》志在摘掉污染的“黑帽”,但实现《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坚持“协同发展”。由于京津冀三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管理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该规划目标,三省市无疑要坚持“协同发展”的思路,共同担负起地区责任。除《规定》之外,2015年京津冀三地在环保协同发展中同样做出过诸多努力:如去年11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产业要绿色化,能源要低碳化;12月,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等。